342199564_1165986054081373_7048663905564680364_n.jpg
 
 
開心完成一張作品,德國 #表現主義 的風格(很喜歡表現主義、不論是1919年德國的表現主義,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,在美國、義大利、德國等地流行的新表現主義都是後學喜歡的繪畫風格,甚至是“最喜歡的”)。而為什麼喜歡表現主義呢?因為它有一種“世紀末”的歷史性的人類史觀,如同後學一直身處的環境,以及心晨。而這是一種“#進步史”和“#自我放逐史”錯綜複雜的心路和思想。在經歷多年的人生百態和愛恨情仇後的一種“超越自我身體視角”的遨遊。它是一種放下、一種遠離塵囂的盡情、一種真和美的宣示、壓力束縛的解放、向自由方向的奔跑。他是屬於“大眾”的;亦是“個體”侷限的。
藝術如同尼采〈悲劇的誕生〉是日神阿波羅和酒神戴奧尼索斯的一種生命的洗滌。透過夢的遮掩和醉的解放,讓悲劇變成喜劇。重拾生命信心,回歸面具的日常。(其實日常生活小弟和生活處得很好與周邊的人事物都很友善,至少會心一笑是有的,默契十足。)
#表現主義”google搜尋之連結如下:
我的‘’創作理念‘’還很模糊,沒有什麼具體的目的性和動機性,只是想畫出自我之於台灣社會生活中的“關係性”,以及“體悟性”,是一種自我表象和自我表現。
以及之於社會群體中互動的體悟,不論是“個人式”或“群體式”的體悟,這些是多年建立的一套附著在“台灣土地”的價值觀和生命觀、社會觀,除了上述的“自我表象”和“自我實踐”外,我也以自身視角為出發和社會“盡可能地對話”,體悟出“台灣人內心的圖畫”和“台灣人眼裡的外在世界”。也許這會有一些偏頗,但如同康德〈純粹理性批判〉中所說的,理性有它的侷限,不可能建立“完全性客觀”,而我以自身的用心生活、用心體會,具有身體性的和精神性的本體向‘’台灣味‘’進行摸索,並‘’探觸台灣味的溫度‘’!雖不能夠代表台灣所有人,但以生命誠可貴、人人皆有價值的立場,亦可以是一種提供各位觀眾朋友的視角(生命上、社會上)。
不敢自詡為豐富社會視角的創作者,但願大家都能看完‘’我的視角‘’後都有茶餘飯後的愉快,祝福您們天天開心!
關於政治和媒體,吾心有戚戚焉,真的,誰敢發聲?尤其是在看了幾十年來的一堆(全部都是)爛蘋果,去舊換新,一爛換一爛,早就失望透頂!懶得多說,但台灣人依舊認份生活,再噪音下努力不懈過日子,即便政治和媒體霸凌也依舊堅持到底,站起來,這就是“台灣味”!除了“詐騙集團”的垃圾之外,台灣人是‘’可敬‘’、“可憐”、“可愛”的一群人。
arrow
arrow

    台灣阿源(渡江兵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